首页 > 建设信息 > 宣传部

“筑正促和,做坚实的战斗堡垒”——冶金机械党支部风采展示

发布单位 :         点击:[]

冶金机械党支部是具有光荣的政治和文化传统、长期保持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始终秉承“事业心、凝聚力、奉献精神”的冶金机械精神。现有党员31人(在职党员19人,退休党员12人),是维多利亚vic119官网第三批“标杆党支部”创建队伍,曾获“十佳标杆党支部”先进称号。在“两学一做”活动开展中,将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党章党规和习主席系列讲话,开展多次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党日活动。在“老中青联谊暨老教师80岁生日会”活动上,老教师老党员畅谈对党的认识和对党的情感,以他们的生活阅历和生命感悟向青年一代传递朴素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七一“我为什么入党-不忘初心”的党日活动中,党员同志针对“为什么入党”、“我为什么入党”以及“入党意味着什么”三个层面的问题分享自己的入党故事和在党内的成长故事,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也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党员同志要不忘初心,坚守信仰,以实际行动做合格党员;支部要筑正促和,继续前进,做坚实的战斗堡垒”。

正是基于全体党员群众的共同理想和信仰,冶金机械党支部作为一个基层的战斗堡垒,坚持围绕学校、学院和系所中心工作开展党的工作,将政治觉悟培养、思想文化建设与教研水平提高与日常工作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致力于建设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工会工作、公益活动等方面都有极强战斗力的基层堡垒。在学校及学院的英明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系老中青三代教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等各个业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显著的进步;在党支部工作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建设与巩固方面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同事之间互敬互爱精诚团结,自觉自愿不断实践和发扬光大始于冶金机械教研室的“事业心、凝聚力、奉献精神”的系所文化,主动维护和强化机控系及冶金机械党支部的“正”与“和”的核心竞争力,团队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充分发挥系所作为学科建设“战斗堡垒”的特殊作用,牢记以教书育人为教师职责根本,坚持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教师成长和系所发展的路径和动力,努力为学校和学院的跨越发展继续贡献着力量。

强化优势学科方向,拓展新学科方向,学科建设成绩显著

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冶金机械研究所)源于1952年建校时成立的“冶金机械教研组”, 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新中国第一个面向国家冶金工业领域的机械类教学和研究单位。曾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模范集体”、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市“先进党组织红旗”等称号。作为主要依托单位建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是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的挂靠单位,为国家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拥有一支29人组成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5人,45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占60%以上。

长期以来,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以冶金设备及板带轧制为特色,在炼铁、炼钢、连铸和轧钢设备,板带生产板形控制,钢材控轧控冷和冶金在线监测等方面积淀深厚,取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数十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在内的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作为弹性系统动力学、断裂力学理论应用的开创研究单位和金属压力加工的现代力学原理、骨生物力学及其应用的国内早期研究机构,相关理论成果在国内外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近几年,面向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断强化钢铁特色和优势,同时在航空航天和军事装备等领域已初步形成了非线性振动、极端环境下检测、先进塑性加工、生物机械工程、表界面力学行为等新的特色研究方向。针对板带轧机、旋转机械、车辆悬架、磁悬浮陀螺、输流管道和涡激等动力学问题,开展非线性振动及理论研究。研发高/低温、强载、高流速等极端环境下机械结构力学行为与材料表面损伤行为及构件位移的检测技术,基于机器视觉原理的非接触式板形检测技术。面向航天、医疗及一般工业领域的特殊需求,开展专用大型试验仪器与平台、基于X射线放疗原理的新型多功能放疗仪等专用装备的研发。围绕高强钢、镍基合金、轻质合金等先进材料及复合材料,开展精确塑性成形、复合成形理论与技术研究,对材料/结构高温疲劳、蠕变和热震损伤断裂等力学行为及塑性成形过程摩擦润滑与表面微观形貌的制备和控制展开研究。近年来对纳米生物马达的相变力学、运动和形成机理和细菌生物膜生长演化动力学、细胞间相互作用及粘弹性力学特性方面展开研究。围绕纳米尺度下表面界面效应,对纳米碳材料的微观表面界面行为展开研究,探索原子分子水平下摩擦的起源。围绕飞行器导航与控制,开展基于惯性/GPS-北斗/视觉/Lidar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法研究,研发磁悬浮敏感陀螺和基于量子力学的新型陀螺。

本年度,在上述特色方向上,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了多项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不乏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论文,如孙朝阳教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上发表的学术论文《Modeling of slip, twinn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 deformation for TWIP steel based on crystal plasticity》,影响因子5.567,是国际公认的机械工程、固体力学领域顶级期刊,自2015年8月在线发表以来,连续列入该期刊Mostdownloaded列表,并被选为“Top 25 Hottest Articles”;王晓玲副教授在《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发表的学术论文《Probing phenotypic growth in expanding Bacillus subtilis biofilms》,影响因子3.337。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这些研究成果为维多利亚vic119官网机械工程学科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重视学科硬件条件和科研平台条件的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多个实验室,使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分别进行了211三期、2013年修购计划、2016年修购计划、2018年修购计划等的申报、执行,筹建的先进塑性成形制造技术与综合性能测试实验室已具规模,依托此实验室,本年度申报了“轻量化成形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已进入答辩环节;“金属控冷与热处理实验平台”预计本年度初步建设完成;“轧制原理与控制实验室”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将在2017年执行。科研平台条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为本系所进一步夯实传统特色优势学科,并逐步拓展先进前沿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本系所进一步服务于未来维多利亚vic119官网机械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使之逐步迈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之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全员重视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形成特色

教学是现代大学精神的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也是每位教师的天职。机控系作为一线教学科研单位,一直以来都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作为系所发展的重中之重。

系所重视课堂教学,实现了教授全部上讲台,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中不断成长。系所全年平均承担课程35门次,每门课都形成了老、中、青配合有持续性的教学团队。在课程的前沿性、基础性和应用性上下狠下功夫,课程质量一直受到学校、学院的认可。尹忠俊老师、张少军老师在学校我爱我师评比中都脱颖而出;李洪波、朱东梅等青年教师在基本功比赛中也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在校免检课堂评选中,我系也表现卓越。

系所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对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方面也给予了充分重视,取得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 3门次。教材方面,系所老师主编的维多利亚vic119官网“十二五”规划教材5本,规划讲义1本。

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是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专业实践及生产实际知识,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环节。系所的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特色,2015年成功申请了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专业认知与实践动手能力是机控系长期高度重视的教学环节,具有优良传统。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包括认识与生产实习在内的工程实践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1)做好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

(2)以工程教育为引导,践行我校“学风严谨 崇尚实践”的严谨治学精神,以培养“求实鼎新”为己任的新时代复合型技术人才。

(3)以就业和深造为目标导向,实现分类指导和培养。

(4)以机械工程大类培养为基石,与时俱进补充教学内容,从传统的“冶金机械”专业中跳出来,淡化专业背景,重视通用机械和现代机械知识的培养,补充了“现代车辆制造”、“现代食品加工工业装备”、“现代医疗装备”、“现代机械加工制造方法”、“数值化模具设计与制备”等模块教学内容,受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同学们的欢迎。

(5)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与理念。例如,利用我校虚拟现实培训中心,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到新的教学中,因为受生产现场条件的限制和企业对安全、保密等方面的日趋重视,学生在现代冶金企业的生产实践会受到种种制约,无法深入了解装备及生产工艺的精髓,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冶金工业教育培训领域成功将现代IT技术与冶金生产相结合,诞生了现代冶金生产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该项技术,成功实现了现代冶金生产的工艺、装备及生产的全数字化、模型化和图像化,通过将数据库技术与复杂工艺模型的完美融合,实现了虚拟炼钢和轧钢,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炼铁、炼钢及轧钢知识,通过对计算机终端GUI的操作,实现冶金生产中“工艺——装备——操作——维护”等环节的全流程模拟与操作,图形化界面与动画演示不仅避免了枯燥的纯理论讲解,而且有助于更好理解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此环节的训练后,再通过生产现场的参观,实现对现代冶金工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实践效果来看,此种实践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受到广大参与实践教学学员和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

 本科生创新项目的培养也是机控系在教学方面的重点环节。老师们通过自己对专业方向的前沿把握,不断的用创新的思维激励学生参与本科创新项目,指导校级以上本科创新项目10余项,让学生掌握了创新的方法,用已有的专业知识不断的激发创新的灵感。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控系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上也是特色鲜明。老师们按照学科方向组成指导团队,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凝炼为可以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毕设题目;毕业设计采取过程指导、定期监督,原因剖析、面向成果的培养思路,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掌握了本学科专业知识,并能了解独立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每年近10%左右的本科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优良率达到70%以上。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人才结构分布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线的基层教学科研集体,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学科研的业务主体,而合理的师资结构是实现学科方向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机控系党政领导和学术带头人历来重视人才引进与队伍建设。2015至2016年度人次引进和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和国际化,目前努力实现在年龄结构和学科背景上的合理分布,培养和建立长期密切的国际合作关系。

“引进来”:近两年新入职教师5人(目前师资博士后在站1人),其中维多利亚vic119官网本校学生1人(管奔),国内其他高水平大学2人(缪存孝/北航、张立元/清华),海外归国人才2人(谢璐/法国、孔宁/澳大利亚)。新鲜血液中不但有本系传统冶金机械学科背景,更包含力学、控制、化学及物理等多学科优秀人才,人才队伍中更加丰富的学科背景使我系新的科研领域蓬勃发展。

“走出去”: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互访,一方面积极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本系的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充分吸收补充具有极高国际化程度的新鲜人才,促进人才队伍的进一步交叉优化,培植跨学科科研队伍。近两年有多名教师从海外访学归来或赴海外进行访学和交流:王晓玲(美国哈佛大学)、王文瑞(英国拉夫堡大学)、陈兵(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韩天(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李洪波(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缪存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且与国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孙朝阳老师通过“走出去”,大大拓展了国际视野和学科前沿的理论水平,与帝国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等海外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近2年来,孙朝阳老师还参加了ICTP2014、Metalforming、国际塑性论坛、塑性工程年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4次并承担分会场主席1次,提升了国内国际影响力。孙朝阳老师也在今年的提职中顺利晋升教授,事实说明“走出去”的模式对于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非常关键,对于一个系所学科方向的国际化也至关重要。

积极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国际学术互访影响深远

系所通过定期的学术沙龙、讲座报告和项目合作等形式,实现学术交流的常态化,营造积极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稳定学术梯队的建设,另一方面整合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研究基础和背景,成立多个跨梯队的研究团队,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学科交叉,促进科研方向的拓展和深化。

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先后邀请了傅铭旺/香港理工大学、苏金亚/英国拉夫堡大学、王礼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黄明欣/香港大学、李玉兰/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Kumar. Tamma/美国明尼苏达大学、Anh.Kiet.Tieu/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等大批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和讨论。同时也邀请了赵虎成/清华大学、曹艳平/清华大学、吕刚/北京交通大学等国内诸多行业的知名专家进行了技术和科研的专题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使我系科研工作的视野有了大幅的拓宽,使我系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手段能够迅速与国际水平相接轨;也令我系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国家各行业的技术热点和难点问题,科研工作能够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开。

2015年,成功申请维多利亚vic119官网研究生院“海外学者讲学”项目资助,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工学院机械系Kumar. Tamma教授赴我校短期讲学。Tamma教授在计算力学、多尺度/多物理场流/热结构接触与耦合计算动力学、结构动力学与接触-冲击-渗透动力学、微/纳尺度热传导计算、混合物与制造过程及凝固、有限元技术与时变算法的计算进展、大规模问题与高性能并行计算环境的技术应用;以及医学领域虚拟外科应用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多次荣获美国相关领域荣誉奖励。在我校期间,Tamma教授给我校研究生讲授了“先进数值计算方法及应用”课程,并在我校进行多次公开学术交流汇报,成效良好,受到参与选课的研究生和研讨的师生们的一致好评,此次短期学者讲学项目的实施有效增进了我校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友谊,通过国外名校教授的直接面对面,其新颖的教学风格,活跃的课堂研讨氛围,为我校学子呈上了一次学术饕餮盛宴,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6年,在我校外事处及学院、系所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成功申请到国家外专局“2016年文教类’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的”资助,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工学院机械系Kumar.K.Tamma教授2016~2017年间赴我校短期工作和讲学,目前此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相信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势必提升我校机械工程专业有关教师及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对外交流能力。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德才双修又红又专,教师素质全面发展

规范管理是集体保持旺盛战斗力和生命力的保证,机械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在倡导教师队伍发扬进取和奉献精神的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保障。

党支部始终坚持围绕系所中心工作开展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传承和发扬“事业心、凝聚力、奉献精神”的系所文化,将政治觉悟培养、思想文化建设与科研教学业务能力提高与日常工作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班子建设和团队建设都取得显著成绩,使系所集体建设成为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工会工作、公益活动等方面都有极强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队伍。

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传达到党内外,教育和引导党员群众坚定奉献教育事业的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党员管理上严格执行“两按时,两努力,一遵守”的党员行为规范,即: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建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补课制度,按时交纳党费,履行党员义务;努力宣传并解释党的方针、政策,努力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模范遵守党纪国法。思想政治工作和爱心服务活动积极面向退休老教师、非党员教师以及学生队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联谊和交流。本着“关爱老年同志的生活,关怀中年教师的发展,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的服务理念,形成“老中青年教师联谊交流活动”的长效机制。

支部邀请党外教师参加组织生活会,希望他们能够客观指出我们的问题,督促我们的党员队伍在思想上不断提高,在业务上不断进取,始终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吸引青年教师了解我们党,靠近党组织,加入党组织。作为“标杆党支部”创建单位,我们也努力发挥自己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与研究生梯队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通过“科学发展添动力,师生党员零距离”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师生们就信仰与现实、学习与就业等问题,进行了坦诚的沟通与交流。

通过组织了专门的“系所中长期发展”研讨会,深入了解新时期和新环境下基层单位广大党员群众的政治和思想状态,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共同发展的新模式,将个人的进取和对集体的奉献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积极开展每周教师集体学习活动,科学选择学习内容和讨论主体,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党员组织生活,通过参观革命圣地,座谈,观看主流上进电影以及集中学习等不同的方式,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道德素养。

支部的工作仅仅围绕系所业务的发展,依托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战略报告(2011-2020)》,组织在不同方向的青年骨干教师形成学习小组,并将学习成果通过做报告的形式,使支部全体党员教师和系所科研骨干均能有深入的学习和全面的了解,提高业务水平。

此外,支部和工会是系所的思想文化的堡垒。系所教师踊跃在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和体育赛事;支部被评为学校的“先进标杆党支部”;工会小家被评为学校“三级模范小家”。在抗震救灾和党员献爱心等多项捐款行动中,支部成员尽己所能,积极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广大党员群众中树立了积极、进取、奉献的良好形象。

典型事迹

1) 加强协作,鼓励新生力量努力开拓系所科研新方向

鼓励青年教师建立自己相对独立和有特色的科研,并鼓励具有不同研究基础和背景的青年教师相互联合,成立跨梯队的研究团队,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学科交叉,促进科研方向的拓展和深化。

青年教师王文瑞,结合自己熟悉的动力学、检测传统方向,积极的拓展其应用背景,使其更适应于国家行业的发展方向。与国内航天304所,航天102所以及航天三院、五院等都建立了积极合作关系,在飞行器结构检测不断深入,形成了极端环境力学检测的新方向;与兵器201所、交通部公路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特种工程车辆耦合动力学、检测方面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与首钢,航天二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开展大型流程工业健康状态在线监测,构建现代化的大数据网络化管理体系。与英国拉夫堡大学航天与汽车工程系在小型强化发动机及新能源汽车方面开展了有前景的交流合作关系。经过与国内外院校的高水平合作交流,不断地凝化自己的科研方向,使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在高温、强载、高流速等极端环境下的机械零构件力学行为与材料表面损伤行为的检测技术等领域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将本学科点针对“机械设备状态信息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研究从“冶金装备”扩展到“航空航天飞行器及兵器”学科。

2)新老传承,发扬冶金机械严谨办学传统

冶金机械在传、帮、带有着良好的传统,老教师无私的奉献,一直默默的滋润着青年教师,教学上对年轻教师更是手把手的指导。

为了让青年教师更快的适应大学教师的角色,更快的胜任教学工作,系所首先要求青年教师以自己最擅长的专业开设公共选修课,在公共选修课地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青年教师王文瑞2008年9月来到系所工作,按照惯例开设了公共选修课《汽车原理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中,系所先后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指导他如何建立完整课程体系,如何表达才能更清楚明了。老师多次出现在晚上七点以后的选修课课堂,随堂听课、分享他们自己的课堂经验。经过不断地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在2009年的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王文瑞获得了学院二等奖。

在教学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不怕让青年教师肩负责任和重担,这是教学成长的捷径。《微机原理与应用B》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来以难讲难学而闻名。2011年3月,原来承担课程的一位老师突然有事,不能承担下学期的教学任务。课程负责人苏兰海老师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找到了王文瑞,希望他能够承担课程的一个讲台。把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的讲台交给一个青年教师,确实是需要一定的魄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王文瑞接过了课程,苏兰海、孙志辉两位老师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帮着他梳理了课程体系,制作了整个课件,完成了备课。开学初,苏兰海老师多次组织他试讲,并组织课程团队的老师当面评价指导,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课程开始的时候,苏老师、孙老师又要求他去自己的课程“取经”,汲取营养。经过这样老教师的手把手的扶持,终于在2013年维多利亚vic119官网的免检课堂评选中,王文瑞的《微机原理与应用B》讲台脱颖而出,获得了学校第十批免检课堂的称号。这样的例子很多,在冶金机械每一位老教师都是无私的奉献自己,不断地激励着这个集体向前发展。

青年教师李洪波,留校工作后为所在课题组的张杰老师新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塑性加工理论与技术》担任助教。为培养李洪波的教学基本能力,张杰老师带领李洪波从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志的编写开始,到授课内容的具体选择,再到PPT课件的制作,以及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案例设计等等,一个细节又一个细节的交流和讨论,并始终强调要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放在首位,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知识点,更要清楚所学会的知识该如何用。比如在准备到“应力应变的简化模型”,以及“一般应力状态下的屈服条件”等教学内容时,张杰老师多次提出,现在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普遍应用有限元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在有限元建模时,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却忽视了应力应变模型和屈服条件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塑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应用对于有限元计算过程的影响,让学生在用有限元软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应用所学到的基本知识,以提高模型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张杰老师还要求李洪波全程参与了课堂教学,并在每次课后对课堂授课的内容和授课效果进行交流,对课堂内容设置和PPT课件中不合适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改进。通过这样全流程的教学基本能力培养,李洪波老师逐渐进入了角色,并逐渐独立承担起课程教学任务,先后主讲了本科生公选课《机械工程及技术创新》,本科生专业课《大型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冶金机械设计与制造》和《机电传动控制》,以及研究生专业课《试验设计与分析》。2013年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在同年举办的维多利亚vic119官网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二等奖和最佳教案奖。

尹忠俊老师作为本科生课程“机械振动”、研究生课程“振动理论及应用”和“机械动力学”的主讲教师和责任教授,近几年一直注重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团队的培养。他本人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教师,多次获得免检课堂,为了给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在排课时经常是舍弃自己的利益,为振动系列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建设尽心尽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业务能力感染和影响着年轻教师。近两年该教学团队成功申请到5项相关的教研项目,尹老师目前只承担“机械振动”一门课程,对于课程量较少的专业教研室,他牺牲自我利益给了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承担课程教学,目前王文瑞老师、郜志英老师和陈兵老师都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效果得到督导的普遍认可和学生的喜爱。

3)主动拓展国际合作,创造科研新机遇

机械装备及控制工程系坚持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接轨,通过引进国外高校一流人才,培养创造整个研究团队科研新机遇。青年教师孔宁,自2015年6月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毕业,进入维多利亚vic119官网机械装备及控制系工作开始,在系主任张清东教授的带领下,以国外先进的钢铁流程前沿控制为结合点,积极寻找国内钢铁行业的前沿研究领域。2015至2016年,在整个钢铁行业科研处于寒冬的阶段,各大钢铁企业纷纷缩减甚至停止了科研项目投入。针对马钢热轧厂调研过程中出现的氧化铁皮压入等严重表面缺陷,系里积极与马钢及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Kiet Tieu院士开展合作,经过多轮谈判,在整合系里的科研优势、结合澳方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青年教师孔宁博士担任三方科研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共同签订了三方的科研攻关合作协议,实现了对年轻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也拓展了机控系的学科研究领域。不仅如此,孔宁老师还在前述合作的基础上,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进一步合作,邀请Kiet Tieu院士及Hongtao Zhu博士多次来华交流高铁相关项目的技术方案。最终,双方敲定了全部合作内容,课题研究内容得到了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的认可,且三方基本达成了高铁车轮疲劳预测与控制相关的科研合作意向,合作协议的签署正在逐步推进中。

青年老师王晓玲在生物力学方面勇攀高峰,立足于自己的科研方向,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及中科院等具有优势的院所深入合作,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准。近年来,王晓玲老师的科研成果多次发表在国内外顶级期刊,并且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2016年她联合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为生物力学在我校机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薪火相传,营造温情心灵家园

退休老教师联谊与专题党课活动一直是我系独具特色的系所活动。每年系支部及工会都会以工会活动为依托,为本年度80岁的退休老先生组织祝寿活动,同时作为退休老教师与在职教师的一次联谊交流活动。在活动上老教师向年轻教师介绍系所的优良传统,分享多年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在职教师向老教师汇报系所工作的新动向和新特点,交流科研工作中的困难和突破。大家群策群力为系所的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使得富有治学和科研经验的老教师成为了系所宝贵的顾问团,也使年轻教师成为老教师了解科研工作新动态的最优良渠道,让全体系所成员在营造温情心灵家园的同时,将优良的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支部则会专门安排一周的政治学习邀请各位老教师讲授专题党课,针对本单位的政治思想建设历史和发展历程展开论述和学习,使得支部各位党员能够通过身边的思想建设历史领悟并加强自身的坚定政治立场。这一活动充分提供并调动了退休老先生们积极参与系所建设的途径和热情,充分发挥了老先生们极为丰富的治学经验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优势,使得冶金机械这一有着优良传统科研队伍的优秀精神能够薪火相传,代代为继。

冶金机械党支部是一个特殊的支部,特殊之一在于支部名称并没伴随系所更名而更改,正是由于“冶金机械”这个名字所蕴含的“事业心、凝聚力和奉献精神”这一思想内涵;特殊之二在于老教师退休后依然保留自己的组织关系在支部,和大家一起进行组织生活,真正实现老中青的传承和衔接。老教师始终把这个集体当做自己的家,离开北京要“请假”,回到北京要“报到”,以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影响着年轻一代,老教师生病了,也第一时间会想到这个温暖的集体,更加将这个集体凝聚得更加紧密;每年老教师的80周岁生日会上,总能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很多启迪,今年的生日会上聂美光老师说“我作为教研室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没做出什么大事,退休了国家还给我涨工资,觉得很愧疚,花得都是你们这些纳税人的钱……”,自认渺小,甘于平凡,又心怀感恩,这样的平和坦然是真正能够影响和感动我们这一代人的正能量,也是值得我们一直去学习和尊重的一种生活态度。


版权 © 2015-2016 维多利亚vic119官网 -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